地机,经穴名。出自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脾舍。属足太阴脾经。位于小腿内侧,阴陵泉下3寸,胫骨内侧缘后际。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,前方有大隐静脉及膝最上动脉的末支,深层有胫后动、静脉,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,深层后方有胫神经。主治痛经、崩漏、月经不调、腹痛、腹泻、疝气、小便不利、水肿等。直刺1-1.5寸。
大钟,经穴名。出自《灵枢·经脉》。属足少阴肾经。位于足内侧,内踝后下方,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。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、胫神经的跟骨内侧支,及腔后动脉跟内侧支。主治痴呆、癃闭、遗尿、便秘、月经不调、咳血、气喘、腰脊强痛、足跟痛等。直刺0.3-0.5寸。
大包,经穴名。出自《灵枢·经脉》。属足太阴脾经。位于胸外侧区,第6肋间隙,在腋中线上。在第6肋间隙,前锯肌中,有胸背动、静脉及第6肋间动、静脉,布有第6肋间神经,当胸长神经直系的末端。主治气喘、胸胁痛、全身疼痛、四肢无力。斜刺或向后平刺0.5-0.8寸。
大迎,经穴名。出自《素问·气穴论》。别名髓孔。属足阳明胃经。位于面部,下颌角前方,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凹陷中,面动脉搏动处。在咬肌附着部前缘,前方有面动、静脉,布有面神经分支及颊神经。主治口角歪斜、颊肿、齿痛等局部病证。斜刺或平刺0.3-0.5寸。
犊鼻,经穴名。出自《素问·气穴论》。别名外膝眼。属足阳明胃经。位于膝前区,髌韧带外侧凹陷中。在髌韧带外缘,有膝关穴节动、静脉网,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腓总神经关节支。主治膝痛、屈伸不利、下肢麻痹等下肢、膝关节病证。向后内斜刺0.5-1寸。
胆囊,经外奇穴名。出《中华外科杂志》。别名胆囊点。位于小腿外侧,腓骨小头直下2寸。布有腓肠肌外侧皮神经、腓浅神经肌支和胫前动脉。主治急慢性胆囊炎、胆石症、胆道蛔虫症、下肢痿痹。是穴位诊断胆道疾患的定性穴之一。直刺1-1.5寸。
大椎,经穴名。出自《素问·骨空论》。别名百劳、上杼、大椎骨。属督脉。位于脊柱区,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,后正中线上。在腰背筋膜、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,有颈横动脉分支和棘间皮下静脉丛,布有第8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,深部为脊髓。主治热病、疟疾、恶寒发热、咳嗽、气喘、骨蒸潮热、癫狂痫证、小儿惊风、项强、脊痛、风疹、痤疮。向上斜刺0.5-1寸。
大赫,经穴名。出自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阴维、阴关。属足少阴肾经。位于下腹部,脐中下4寸,前正中线旁开0.5寸。有腹内、外斜肌腱膜,腹横肌腱膜和腹直肌,有腹壁下动、静脉肌支,布有肋下神经及髂腹下神经。主治遗精、阳萎、阴挺、带下、月经不调、泄泻、痢疾。直刺1-1.5寸。
大巨。经穴名。出自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腋门。属足阳明胃经。位于下腹部,脐中下2寸,前正中线旁开2寸。当腹直肌及其鞘处,有第11肋间动、静脉分支,外侧为腹壁下动、静脉,布有第11肋间神经,深部为小肠。主治小腹胀满、小便不利、疝气、遗精、早泄。直刺1-1.5寸。
当阳,经外奇穴名。出自《备急千金要方》。别名太阳。位于头额部,正视时瞳孔直上,入前发际1寸处,当胆经头临泣穴上0.5寸,左右计2穴。布有眶上神经和滑车神经。主治头痛、眩晕、目赤肿痛及其他眼疾、风眩、感冒、鼻塞、卒不识人、癔病等。平刺0.3-0.5寸。
大都,经穴名。出自《灵枢·本输》。属足太阴脾经。位于足趾,第1跖趾关节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。在(足母)趾展肌止点。有足底内侧动、静脉的分支。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足底固有神经。主治腹胀、胃痛、呕吐、腹泻、便秘、热病、无汗。直刺0.3-0.5寸。
因篇幅关系,以字母D开头的穴位名称只列出前60个,共60个